20年後官方给了钢弹seed公证书 地位上是钢弹系列中的中兴之祖

对於高达seed这系列作品,可以说从当年开始放送的时候,一直都有争议,甚至因为争议实在是太大了,导致後续高达内部还出现了粉丝划分的情况,分别是UC党和SEED党,当然在之後高达00放送後,又出现了所谓的00党,而再之後不论是铁血还是AGE,缺再也没有这种所谓的派系划分了,不过主要争论点和战场还是以UC和seed之间的争论为主, 而时隔20年之後,意料之外,官方也给了高达seed地位上的认可和公证书。

官方对於高达seed的评价是:新世纪高达系列的黎明曙光,也是高达系列中的“中兴之祖”,要知道这个评价,不是一般的高啊,能用一个“祖”字眼来形容一部作品的地位、意义和价值,那可是非同一般的高评价了,关键这还是来自官方的认可。

而具体翻译一下官方的说辞:

在超过40年的高达史中,如果说要提出一个继往开来的“中兴之祖”的话,那毫无疑问就是“机动战士高达SEED(2002年的作品,距今已有20年)”,这应该不会有很多人提出异议吧。

毫无疑问高达seed系列是非常成功的大热作品和现象级的优秀动画,不仅在1年後,快马加鞭的制作了续篇“机动战士高达SEED DESTINY”,现在还在制作新的剧场版,相关大家应该 耳都熟能详。 趁机动战士高达SEED20周年之际,这次我们就从20年後的视角,来考察一下本作能够成为划时代作品的理由。

官方给的评价,看着确实是高的优点夸张,单个不可否认,seed确实卖座,这麽多年了,你看看强袭弄了多少背包,异端整了多少胶,还有该系列的模型又出了多少,很多新系列甚至不拿元祖当首发作品,而是考虑用强袭或者自由高达,就地位上来说,官方的意思很明确,仅次於元祖的历史第二吧。 虽然说这作品确实有很多争议优势种命,但你不得不承认在商业层面上的价值和取得的成就。

日本《原神》最讨厌的角色有哪些? 纳西妲第三

《原神》最喜欢的角色和最讨厌的角色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比如搜索一下就能看得出来:公子(算计主角)、神里绫华(利用主角)、女士(O大且无脑)等等。

而日本却是:卡维、纳西妲、散兵等,不过这投票是按照投票比例来的,算是“个人”(日本人)的小爱好吧。

一、卡维

不晓得这网站算不算是一个小站,不过从投票的比例来看,应该参加的人数不多(毕竟日本人少~),而卡维这个角色对阿宅来说伤害太大了,导致这个角色让人不适。 不过并不是这个角色本身的问题(卖腐),而是《原神》这游戏男性玩得比较多的。

就比如搜索中国网友是这麽评价他的:卡维出场给人第一印象是海哥的挂件,他缺少自己个人的戏份,就给人一种米哈游打算尝试卖腐的感觉。 再加上玩《原神》的女性玩家偏少(她们喜欢~),自然卖腐就让人觉得“不舒服”了。 而日本人觉得:没有为大众考虑,纯粹就是给女孩子用的(卖腐),所以热度没了就消失了。

二、纳西妲

大家对於幼女纳西妲还是比较宽容的,虽然在玩家的理解中,纳西妲就是一个披皮怪罢了,因为大慈树王在世界树被抹去那一刻真正的纳西妲就死了。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这角色就是一个纯粹的「怪物型」角色。 你说她可爱也确实可爱,你说她像养女儿一样,也确实是这样,但这角色能不能用好,就要看你对她的爱了。

就比如从日本人的吐槽来看:「不考虑未来就行动,是不是太过分了? “、”她就像一个主角的挂件,没有自我意识。 “等等评论都让这个角色在日本眼中特别无语。 就中国的网友来说::「她刻薄又无礼,在行为上又过於自大和固执」等等,就给人一种明明年纪很大,但就像一个自我为中心的婴儿般遭人厌。

三、散兵

散兵这个角色的响亮之处在於:就算没有怎麽玩过《原神》这款游戏或者卸载这游戏後,也依然记得这样的一号人物。 从这里就看得出来国内网友对这个角色真的非常厌恶,比如:「一个反派角色,引发了《原神》玩家长达一年的口水战。 “等等评论都让他一直处於风口浪尖。

日本的评论也非常直接:「流浪者就应该在《星轨》上转转LOL吧。 走到哪里,那就能成为导火索。 “等等来看,中日两边的网友对待这个角色可谓是异口同声啊~在缘叶看来,作为一个反派角色,能让这麽多阿宅讨厌他也算是他的一种福气吧。 不然谁愿意把所有的火气都丢到他的身上呢?

四、崩坏星穹铁道

说起《原神》中散兵这角色,大家想必都玩了《崩坏星穹铁道》这款游戏吧? 当初《原神》出各种短片的时候那可谓是非常火了,就拿这次的《崩坏:星穹铁道》动画短片「飞光」来看,这次的短片又被带火了。

4个版本用了中日英韩的声优来表达後,让人觉得特别有趣。 比如我们看日漫较多一样,就被景元:小野大辅; 少年景元:松见优花; 镜流:桑岛法子; 彦卿:井上麻里奈的声优给震撼了。 尤其是景元的声优,直接被表达简直无敌了。 这都说明了日配声优的专业性,也同时让我们看到了动画短片的带来的视觉震撼。

五、自己喜欢就好

不管是最近的《崩坏星穹铁道》也好,还是日本吐槽《原神》角色也罢,最重要的是对这款游戏、角色的喜欢。 还是那句话:只要你不尴尬,那尴尬的就是别人。

那麽从你的角度来说,你最讨厌《原神》中哪些角色呢?

透过无线讯号, AI 可以感应墙後的你(大惊)

透过无线讯号可以穿透的特性,来分析感知障碍物後面的物体虽说并非什麽太新的技术。不过 MIT 最今发表的 RF-Pose 技术,则是利用了近年蓬勃发展的 AI 技术,来进一步快速分析并且建模(如下图,有点像火柴人 XD),达成隔墙感应人类动态的成果。

▲图片来源:MIT News

RF-Pose:以无线讯号来感知人体位置的 AI 分析技术

这项研究,其实应该是从透过 WiFi 讯号来捕捉定位人类大致身形与动作的 RF-Capture 延伸而来的 MIT 进阶技术。在 AI 的帮忙下,除了基本(?)的穿墙辨识人类外,RF-Pose 也更进一步将人绘制成像是火柴人的样貌,可以更轻易地看出墙後的人的动作为何。

先前,就有人透过分析折射来图像化最佳的 WiFi 讯号位置。现在,AI 更能加速这类应用的分析效率:

▲图片来源:Jason Cole

为了训练 AI 更能精准地辨识,研究者搭配影像监视画面与无线讯号来让神经网路进行学习,据称现阶段已经可以在没有摄影机搭配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辨识。重点是,由於并非仰赖影像资讯来辨识的关系,所以更能避免因为障碍物遮挡等问题而有所失误。据称,现阶段这套系统已经可以从 100 位排队的人群之中提供 83% 的辨识度。研发团队除了将更提升精准度以外,未来则是希望透过更精细的分析,来便释出更微小的动作,而非现阶段这样只有躯干的大动作侦测。

虽说,能够穿墙辨识让人感觉毛毛的,不过研究者表示他们应用的初衷是希望能在医学上藉此判断特定病徵(如:帕金森氏症)的动作状态,或者运用在长者的照护方面 — 跌倒或生理状态警示之类的。另一方面,这样的功能其实也可以做为类似 Kinect …

Google 推出 Move Mirror 实验性 AI 网站,可依据人体动作即时搜图

Google 自投入 AI 开发研究以来推出不少实验性项目,各有各的趣味性与实用性,随着科技发展神速,这次 Google 将 AI 玩到了全身动作上,这个新推出的 Move Mirror 实验性网站上,可以分析人的肢体动作并且即时於线上进行图片搜寻,实在是非常酷的新技术!

Google 推出 Move Mirror 实验性 AI 网站,可依据人体动作即时搜图

Google 从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各种 AI 的实验性项目,包括之前的绘图等,近日 Google 再度推出一个新的 AI 实验网站Move Mirror ,可以判别人体的动作,并且与线上照片进行比对,搜寻出最符合的项目。这个项目的运作原理是这样的,在你进入网站并授予系统镜头使用权限,接下来它会利用名为 PoseNet 的电脑视觉模型来镜像关节对应位置,分析後从内建有 80,000 张素材的动作图库中,仅花费 15ms 去比对出与你的姿势最相似的图片。

根据你一连串的动作,搜寻结果也会即时比对随时变更,而这归功於一个在浏览器中运作的 TensorFlow.js 强力 JavaScript 库,从个人隐私层面来看,在这个网站上的影像动态并不会储存在网路上,因为这些运算作业都会在本机上进行。另外,你还可以把录制下来的动态於网站上直接转成 GIF …

【影评】Disney+《波士顿勒杀狂》:真实事件改编,为求真相克服性别歧视的女记者事蹟

以波士顿为舞台,改编自 1960 年代真实连续杀人事件,由绮拉奈特莉、凯利库恩两大女主角主演的这部《波士顿勒杀狂》近日於 Disney+ 上线了,好莱坞改编过很多真实杀人事件当作电影的题材,当中有的是已经破案,而有的则仍是悬案未解,通常我会比较喜欢前者,毕竟後者就等同於没有结局的电影,我认为总是少了些什麽。

而《波士顿勒杀狂》有些特别,它其实是偏向後者,不过这部电影还是有个蛮不错的结局,怎麽说呢?因为《波士顿勒杀狂》的重点其实不完全放在凶手本身,更大焦点可以说是负责报导及追查这起事件的两大女记者,也就是绮拉奈特莉与凯利库恩饰演的角色身上。

因为在那个年代,对於女性的性别歧视是存在的,也因此像这种重大案件的一线人员几乎不可能让女性胜任,不,更正确来说是即便胜任了,在追查的过程中也会饱受轻视,使得工作执行上窒碍难行,而开先例的正是绮拉奈特莉饰演的萝蕾塔麦劳夫,她自愿报导勒杀狂的故事,因此电影是围绕在这个角色所说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毅力与不屈不挠的斗志,不论是一开始不被报社的主管允许或是调查过程吃鳖,甚至影响到了自己家庭的关系,它仍然想追求真相,完成她的任务。

电影对於萝蕾塔这个角色的塑造中规中矩,可以感觉得出来当中并没有加油添醋,而和萝蕾塔搭档,凯利库恩饰演的珍寇尔,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两个人彼此合作、在充满歧视的社会中力争上游,扞卫身为记者的尊严,令人看得过瘾。而像这样不惜一切追求真相的过程,倒也挺像前阵子由强尼戴普主演的《谁杀了大个子》,那也是部追求真相过程大於凶手本身的电影。

既然《波士顿勒杀狂》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凶手本身,也因此本片在悬疑与刺激感上就相较没有那麽足,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较为平缓的侦讯过程,这点是好是坏我认为端看电影调性,《波士顿勒杀狂》选择以女记者为出发点,并带着消弭性别歧视的立场,那麽这片其实就还蛮适合这样的调性,尽管较为平淡,但观影过程并不会感到无聊,还是得看到最後才会知道真相是什麽,加上《波士顿勒杀狂》用心塑造 1960 年代的背景,整个场景是让人沉浸在其中的。

整体而言,以串流片的标准来说,《波士顿勒杀狂》的表现可以说是水准之上,时代背景刻划用心,演员表现也都非常优秀。但如果是想追求刺激感或是那种斗智斗勇的悬疑片,那麽《波士顿勒杀狂》可能不适合你,反之若喜欢步调偏慢,一点一滴拼凑真相的电影,又或是喜欢真实事件改编作品,那麽《波士顿勒杀狂》值得在家细细品尝。…

Google发表具5,620亿参数的多模态语言模型PaLM-E,实体机器人更能解决复杂长任务

Google发表视觉语言模型PaLM-E,这是一个可用於机器人的嵌入式多模态语言模型,PaLM-E由视觉模型ViT以及语言模型PaLM相结合而成,综合了语言、视觉和视觉语言的训练,使机器人可以理解人类的指令,解决需要多种推理能力的长时间指令(Long-Horizon Instruction)。

虽然大型语言模型已被证明足够强大,可以解决复杂的任务,但是要用於真实世界的一般性推理,像是要让一个实体机器人听懂人类语言并且完成任务,仍有一大段距离需要努力,Google提出了实体(Embodied)语言模型,使得语言模型能接受连续的感测器讯号,将文字和感知连结起来。

实体语言模型的输入是多模态的语句,综合视觉、连续状态评估和文字输入编码,研究人员端到端训练这些编码,结合预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便能用来完成各种实体任务,诸如机器人操作、视觉问答和产生字幕等。

PaLM-E结合具220亿参数的ViT视觉模型,以及5,400亿参数的PaLM语言模型,因此PaLM-E总共拥有5,620亿个参数。具220亿参数的ViT视觉模型是Google在今年发表的大型视觉Transformer模型,ViT使用了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已经非常成功的视觉Transformer模型,影像讯号会被编码成序列画素或是影格,透过Transformer网路进行处理。

而PaLM则是Google研究院在2022年发表的模型,建立在Pathways人工智慧架构之上,运用分散式机器学习加速器,训练出高达5,400亿参数的PaLM语言模型,在语言、推理和程式码任务都具有良好的表现。

PaLM-E可说是集语言模型技术大成的实体多模态模型,在多种实体装置上以多种观察模式,解决各式各样推理任务,且由於PaLM-E的训练资料集包括语言、视觉和视觉语言类型,该模型经多样化资料联合训练,因此能够表现出正迁移的特性,也就是在执行任务时,能够因为不同的学习经验而获得正向影响。

研究人员解释,Palm-E的主要架构思路是持续注入实体观察,将图像、状态评估和各种感测器模式,输入到语言模型的语言嵌入空间中。由於图像、状态和感测器等观测资料,都会编码成和语言权杖嵌入空间相同维度的向量序列,因此语言模型也能够处理图像、感测器数值等这类非语言资料,而这些连续资料也以类似语言权杖的方式,持续注入到语言模型中。

Google展示PaLM-E的范例之一是一个长时间指令「从抽屉拿玉米片给我」,在人工智慧领域的长时间指令,是要求机器人执行一个需要执行多个子任务,才能完成的长任务,而「从抽屉拿玉米片给我」的这项指令,机器人需要听懂人类的指令,辅以电脑视觉的回馈,移动到柜子前拿起玉米片,并克服其他研究人员的干扰,将玉米片取回给发出指令的人。

PaLM-E还表现出独特的泛化能力,即便是指令中包含过去没有见过的物体,PaLM-E也能驱动机器人完成任务,像是「将绿色积木推给乌龟」的这项范例指令,即便PaLM-E没有看过乌龟,也能成功执行任务。

除了赋予机器人更强大的能力之外,PaLM-E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视觉语言模型,可以看图说故事,或是依据图片内容回答提问。…

如何用 ChatGPT 展开自动化开发和设计? 5 种开发者应用+5 种商用场景,一次看懂!

如何用 ChatGPT 展开自动化开发和设计?

5 种开发者应用+5 种商用场景,一次看懂!

原文作者/George Roth

原文出处/Leveraging ChatGPT in Automation Development and Design

短短几周内,生成式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就从新兴崛起的技术转为主流应用。与此同时,你我与任何 AI 使用者都可以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写作、写部落格,甚至可以创造全新的程式语言。由 OpenAI ChatGPT 掀起的这股浪潮,是一个能产出犹如真人撰写的(human-like)文字内容的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ChatGPT 不仅向全球数百万人展现了 AI 最新的开发进展,也吸引人们关注这类模型的各种可能性。这是 AI 走向民主化所跨出的一大步,它为各式能产生更多价值的工具,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模型。

基於此,笔者请教了 UiPath 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开发专家 Cristian Negulescu 和其他几位友人,汇整出人们发现 ChatGPT 有哪些好用之处。

● …

最佳 YouTube VPN 推荐、建议清单!确定能用,速度快且安全性高,2023 最新

现今很多人的生活可说脱离不了 YouTube,每天都会打开来看有没有什麽新影片,或是打发时间,只不过 YouTube 在某些国家不能用,如:中国,有些频道的影片也被隐藏起来,只有指定国家才看得到,这时就要用 YouTube VPN 来解决。

不过在挑选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也不是每一款 VPN 都能成功解除限制,因此我整理这篇推荐清单,让你能快速找到最合适的选择。

目录

【详解说明】Notion AI:写文章最佳的选择?优点、缺点与限制、如何使用

【详解说明】Notion AI:写文章最佳的选择?优点、缺点与限制、如何使用,25/02/2023, Advance Iverson,169,,

Notion AI 是一个基於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的人工智慧系统,能够理解人类语言并产生符合人类语言习惯的回应。Notion AI 系统主要应用於自然对话、机器翻译、文本摘要等领域,最早由加拿大 Notion AI 公司在 2017 年开发。

Notion AI 系统利用最新高性能的深度学习模型,例如 Transformer 模型和 BERT 等尖端语言模型,通过大规模的自然语言数据集 pretrain 进行了语言理解能力的获得。这些预训练过的语言模型具有极强的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然後再通过定向的微调技术,包括回归微调和增强学习微调,对这些通用的语言模型进行任务定向的微调和适配,从而实现各种语言理解和生成的功能,例如机器翻译、对话、文本摘要等等。

通过大量的自然语言数据集和最新的深度学习模型,Notion AI 系统获得了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可以理解人类的语言,并生成合理和流畅的语言输出,实现人机交互和沟通。由此,Notion AI 系统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Notion AI 优点

Notion AI系统的四个优点:

Notion AI 缺点Notion AI 使用场景

Notion AI …

会和不熟的人交换哪个?她觉得「IG比LINE更私密」友却看法不同 两派人争论

如果有不熟的人想跟你交换联络方式,你会给LINE还是IG呢?一名女网友觉得IG上有各种照片和日常,相对於LINE只是传讯息的地方,因此觉得IG比LINE更私密,没想到问了室友想法却截然相反!

▲图/取自unsplash,下同

一名女网友在Dcard发文表示「我一直觉得IG比LINE私密很多」,原因是IG上会有各种照片、日常心情,还会被看到追踪的人,感觉交友圈全被看光光,有点距离太近了,而LINE只是一个传讯息的地方,只能看到大头贴而已,没什麽会被人看见的隐私,但是和室友聊到这件事,对方的想法却与她大不相同(☉д☉)

室友说她会跟不熟的人交换IG,但不会随便交出自己的LINE,因为给了LINE就好像一定要聊天的感觉,让原PO惊讶又好奇,「想问大家觉得如果跟不熟的人会交换LINE还是IG呢?」

没想到留言还真的分成两派,有人觉得LINE更隐私:

「换IG,因为觉得LINE比较隐私,对我来说只有家人、另一半或很好的朋友才会有LINE,工作除外,还有一点大概是因为LINE的ID是我的电话号码,我就觉得LINE超隐私,IG可以包装自己」
「我也觉得IG比较没有那麽隐私,IG里原本就有些朋友不是那麽热络,刚认识的人也归纳在那群里,本来IG会发的东西就是也有打算给那些人看到,私下一点的就发挚友就好,反而如果有心人拿到LINE以後直接把我传给别人,让LINE多了一些不相干的讯息後反而会很阿杂」
「个人是觉得LINE比较隐私(等於联络方式),IG是像社交帐号的感觉」
「不熟的一律给IG,就像FB一样,熟不熟都能忽然加好友或忽然追踪,别人也可能透过他处去逛到你那,只要贴文是公开的,那就没有隐私可言,而LINE的感觉比较像要电话号码?」
「觉得LINE比较隐私耶 因爲IG就像个人生活一样 只要你同意他就能看你PO过的东西」
「LINE比较私密+1,因为是可以一对一联系到本人的管道」
「LINE比较私密,不想给不熟的人联络方式,IG就像部落格,本来就是发不怕别人看的东西」

另一派人则觉得IG会透露太多讯息:

「我会换LINE,因为只看得到大头照其他啥都看不到,IG对我来说是很生活的地方,发文都会被看到」
「+1,就是因为IG会发日常才不想给不熟的人看,至於LINE我基本上都不读不回」
「我也觉得IG其实很私密,因为可能他可以透过你追踪的人或是你的粉丝来了解你之类的,但是LINE的话我跟你一样就是联络的窗口而已,所以不会太在意LINE朋友是不是好朋友」
「被搭讪什麽的一律都给LINE,其一LINE只有头贴而已看不到什麽其他踪迹;其二你有没有加成功,对方也不知道;其三你封锁对方,对方也不知道」
「换LINE,基本上IG太多奇奇怪怪的东西,除非真的很熟或主动跟我要,我一般都只给LINE」
「我会给LINE,就是纯粹聊天而已」
「IG太多蛛丝马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跟交友状况,还可以找出同校的朋友,觉得太私密了」
「换LINE,工作也蛮多用LINE联络所以觉得没差,IG是我耍废的地方!!!是净土!!!」
「用同事举例应该能瞬间理解,完全不会想给同事或主管IG,LINE就是文字版的电话而已」
「LINE就是一个名字跟大头照,联络需要,对我来讲IG才是真的隐私」

你们是哪一派人呢?我个人是觉得LINE比较私密,把IG当成一个短BLOG的概念~~

via D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