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Disney+《波士顿勒杀狂》:真实事件改编,为求真相克服性别歧视的女记者事蹟

以波士顿为舞台,改编自 1960 年代真实连续杀人事件,由绮拉奈特莉、凯利库恩两大女主角主演的这部《波士顿勒杀狂》近日於 Disney+ 上线了,好莱坞改编过很多真实杀人事件当作电影的题材,当中有的是已经破案,而有的则仍是悬案未解,通常我会比较喜欢前者,毕竟後者就等同於没有结局的电影,我认为总是少了些什麽。

而《波士顿勒杀狂》有些特别,它其实是偏向後者,不过这部电影还是有个蛮不错的结局,怎麽说呢?因为《波士顿勒杀狂》的重点其实不完全放在凶手本身,更大焦点可以说是负责报导及追查这起事件的两大女记者,也就是绮拉奈特莉与凯利库恩饰演的角色身上。

因为在那个年代,对於女性的性别歧视是存在的,也因此像这种重大案件的一线人员几乎不可能让女性胜任,不,更正确来说是即便胜任了,在追查的过程中也会饱受轻视,使得工作执行上窒碍难行,而开先例的正是绮拉奈特莉饰演的萝蕾塔麦劳夫,她自愿报导勒杀狂的故事,因此电影是围绕在这个角色所说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毅力与不屈不挠的斗志,不论是一开始不被报社的主管允许或是调查过程吃鳖,甚至影响到了自己家庭的关系,它仍然想追求真相,完成她的任务。

电影对於萝蕾塔这个角色的塑造中规中矩,可以感觉得出来当中并没有加油添醋,而和萝蕾塔搭档,凯利库恩饰演的珍寇尔,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两个人彼此合作、在充满歧视的社会中力争上游,扞卫身为记者的尊严,令人看得过瘾。而像这样不惜一切追求真相的过程,倒也挺像前阵子由强尼戴普主演的《谁杀了大个子》,那也是部追求真相过程大於凶手本身的电影。

既然《波士顿勒杀狂》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凶手本身,也因此本片在悬疑与刺激感上就相较没有那麽足,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较为平缓的侦讯过程,这点是好是坏我认为端看电影调性,《波士顿勒杀狂》选择以女记者为出发点,并带着消弭性别歧视的立场,那麽这片其实就还蛮适合这样的调性,尽管较为平淡,但观影过程并不会感到无聊,还是得看到最後才会知道真相是什麽,加上《波士顿勒杀狂》用心塑造 1960 年代的背景,整个场景是让人沉浸在其中的。

整体而言,以串流片的标准来说,《波士顿勒杀狂》的表现可以说是水准之上,时代背景刻划用心,演员表现也都非常优秀。但如果是想追求刺激感或是那种斗智斗勇的悬疑片,那麽《波士顿勒杀狂》可能不适合你,反之若喜欢步调偏慢,一点一滴拼凑真相的电影,又或是喜欢真实事件改编作品,那麽《波士顿勒杀狂》值得在家细细品尝。…

魔都精兵:三番组组长首次出手 看起来最弱 但实际实力反而是最强

魔都精兵作为魔防队的塑造上,可以说是这部作品的核心噱头和看点了,而作为一直没有出手,且塑造也不算是很多的,超级可爱的三番组组长月夜野贝儿,这次终於算是出手了,这还真的是硬了那句话,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啊,看起来最弱的三番组组长,果然其实际实力反而是最强的。

魔防队的三番组组长,月夜野贝儿,人设属於平日里非常胆小,而且很爱哭的柔弱少女。 因为属下队员擅自追击八雷神而全员送进医院,导致其一直都非常的沮丧。 因为一直没有正面展示其能力,再加上这个性格,一般预设就是弱鸡和不行,不过也有不少粉丝和读者,还是相当看好她的实力的。

然而让这次就展示了其能力和技能效果有多离谱,通过给物件使用能力後,会藉此形成一个光球,取出光球就能让对方化成灰烬,只要是有形之物,都能被轻松消灭掉,就单方面的破坏力来说,是非常霸道和首屈一指的。

因为他拥有直接从概念层面剥夺对手存在的能力,且部分物件的状态,打有机物就是即死,打无机物也能让其立刻腐朽,取物件的范围不受到任何的限制和束缚,唯一的弱点就是需要解除目标才能发动,只要碰到对方,马上就GG了,但是很遗憾,因为她的性格缺陷,因为太胆小和怕生,导致这个弱点和缺陷被无限放大了,自己又不会主动示弱来扮猪吃老虎, 所以发动这种能力过於被动。

看来当初总队长说的,能干掉自己的只有三队长,还真的不是谦虚和吹牛啊,这能力是真的BUG。 不过这麽一对比,发现女主是真的菜,就她是个完全依赖男主,需要不断通过男主来提高自身实力和面板白值的超级大白板。

用心感受新海诚的《铃芽之旅》: 再华丽的冒险旅途,终归都是一个「O」──

❝ 文内摘要快搜 ❞

日本王牌制片人川村元气成立的公司,名为「STORY inc.」,STORY 公司放在作品开头的 intro,是一道不断画着画着单字「STORY」里「O」的笔迹,好似一个故事要像一个圆,一气呵成且头尾相连。从 2016 年《你的名字。》开始与川村元气合作的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在经历 2019 年同样拿到破百亿日币票房佳绩的《天气之子》後,当然,《铃芽之旅》的 intro 也同样出现了 STORY inc. 字样、同样出现了笔迹越来越广的「O」。

与川村三度合作的新海诚,在《铃芽之旅》里野心十足,如同「STORY」Logo 的「O」,越画越广,而且一气呵成。

的确,《铃芽之旅》是他与擅於制作商业电影的川村元气合作的第三部作品。从《你的名字。》、《天气之子》两部票房大片,再到《铃芽之旅》,新海诚制作这三部长片的风格,与他更早的《言叶之庭》、《追逐繁星的孩子》等作品不太相同。这种转变,也许该归功擅於操作商业元素的川村元气,让新海诚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抒情,放进结构复杂的故事里,并且在故事收尾段落,让观众得到圆满的感受。

新海诚与川村元气。

《铃芽之旅》电影剧情介绍

2023 年春季正式於台湾上映的新海诚导演动画电影《铃芽之旅》,故事描述主角铃芽在上学途中遇到神秘男子草太,在跟踪的过程,她发现了草太的身份「闭门师」:他的任务是走遍全日本的废墟,寻找可能会使日本底下的巨大神秘力量「蚯蚓」降世的门,透过「锁门」防止灾厄发生。

台版《铃芽之旅》电影海报。

但是发生了差错,铃芽便与草太一起踏上关门的长途旅程;在旅程中,铃芽的过去与遗失的记忆渐渐复苏,而他们必须去阻止一场更为庞大的灾厄发生……。

神搜好康 >> 电影神搜粉丝享好康!使用 FunNow APP 预订电影输入优惠码「神搜看电影」享 78 折 2 张,全台 38 …

《我推的孩子》声优高桥李依事实爆击!手绘提醒粉丝「洗澡再来演唱会」,网议:太诚实

心动瞬间_

事实爆击…

将在今年春季开播的动画《我推的孩子》中,演出偶像星野爱的声优高桥李依,上月(2/26)举办了个人首场的的单独演唱会,更在演唱会前夕特别以手绘的方式,向粉丝们宣导入场时的注意指南,不过其中一项却引发全网暴动,更一度登上日本Yahoo新闻的首页,究竟怎麽一回事呢?(2023春季10部必看动画!《进击的巨人》、《鬼灭之刃》续作,网:最强四月又来了)

source:高桥李依@Twitter

在高桥李依的贴心手绘指南中,除了提醒粉丝们要记得带手机、钱包等必需品、穿着保暖的衣物,或是视当天情况准备雨伞,更惊见「修剪指甲」、「洗澡」和个人卫生相关的事项,让网友们陷入一阵惊吓。

source:高桥李依@Twitter

「洗澡提醒」不只引起多数人不解地提问:「真的那麽多人不洗澡吗?」、「怎麽会不洗澡!」,更钓出不少人发表自己遭遇过的惨烈经历,像是曾在场内被臭到差点窒息、臭到头痛离场等。

source:高桥李依 [email protected]

另外还有台湾网友说:「谢谢李依我的洗澡超人!」、「吃了诚实豆沙包。」而日本网友则是吐槽:「宅宅被很迂回地告知自己很臭的事实。」瞬间引发爆笑。

source:高桥李依 [email protected]

虽说此话一出也加深了大众对於「宅宅」们的偏见,不过,相信高桥李依会这麽说,也是希望粉丝们不要造成彼此的困扰,都能在安心的状态下好好享受她的演出!妞妞们觉得呢?

tags日本声优高桥李依我推的孩子出租女友 share…

会和不熟的人交换哪个?她觉得「IG比LINE更私密」友却看法不同 两派人争论

如果有不熟的人想跟你交换联络方式,你会给LINE还是IG呢?一名女网友觉得IG上有各种照片和日常,相对於LINE只是传讯息的地方,因此觉得IG比LINE更私密,没想到问了室友想法却截然相反!

▲图/取自unsplash,下同

一名女网友在Dcard发文表示「我一直觉得IG比LINE私密很多」,原因是IG上会有各种照片、日常心情,还会被看到追踪的人,感觉交友圈全被看光光,有点距离太近了,而LINE只是一个传讯息的地方,只能看到大头贴而已,没什麽会被人看见的隐私,但是和室友聊到这件事,对方的想法却与她大不相同(☉д☉)

室友说她会跟不熟的人交换IG,但不会随便交出自己的LINE,因为给了LINE就好像一定要聊天的感觉,让原PO惊讶又好奇,「想问大家觉得如果跟不熟的人会交换LINE还是IG呢?」

没想到留言还真的分成两派,有人觉得LINE更隐私:

「换IG,因为觉得LINE比较隐私,对我来说只有家人、另一半或很好的朋友才会有LINE,工作除外,还有一点大概是因为LINE的ID是我的电话号码,我就觉得LINE超隐私,IG可以包装自己」
「我也觉得IG比较没有那麽隐私,IG里原本就有些朋友不是那麽热络,刚认识的人也归纳在那群里,本来IG会发的东西就是也有打算给那些人看到,私下一点的就发挚友就好,反而如果有心人拿到LINE以後直接把我传给别人,让LINE多了一些不相干的讯息後反而会很阿杂」
「个人是觉得LINE比较隐私(等於联络方式),IG是像社交帐号的感觉」
「不熟的一律给IG,就像FB一样,熟不熟都能忽然加好友或忽然追踪,别人也可能透过他处去逛到你那,只要贴文是公开的,那就没有隐私可言,而LINE的感觉比较像要电话号码?」
「觉得LINE比较隐私耶 因爲IG就像个人生活一样 只要你同意他就能看你PO过的东西」
「LINE比较私密+1,因为是可以一对一联系到本人的管道」
「LINE比较私密,不想给不熟的人联络方式,IG就像部落格,本来就是发不怕别人看的东西」

另一派人则觉得IG会透露太多讯息:

「我会换LINE,因为只看得到大头照其他啥都看不到,IG对我来说是很生活的地方,发文都会被看到」
「+1,就是因为IG会发日常才不想给不熟的人看,至於LINE我基本上都不读不回」
「我也觉得IG其实很私密,因为可能他可以透过你追踪的人或是你的粉丝来了解你之类的,但是LINE的话我跟你一样就是联络的窗口而已,所以不会太在意LINE朋友是不是好朋友」
「被搭讪什麽的一律都给LINE,其一LINE只有头贴而已看不到什麽其他踪迹;其二你有没有加成功,对方也不知道;其三你封锁对方,对方也不知道」
「换LINE,基本上IG太多奇奇怪怪的东西,除非真的很熟或主动跟我要,我一般都只给LINE」
「我会给LINE,就是纯粹聊天而已」
「IG太多蛛丝马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跟交友状况,还可以找出同校的朋友,觉得太私密了」
「换LINE,工作也蛮多用LINE联络所以觉得没差,IG是我耍废的地方!!!是净土!!!」
「用同事举例应该能瞬间理解,完全不会想给同事或主管IG,LINE就是文字版的电话而已」
「LINE就是一个名字跟大头照,联络需要,对我来讲IG才是真的隐私」

你们是哪一派人呢?我个人是觉得LINE比较私密,把IG当成一个短BLOG的概念~~

via Dcard…

当年超喜欢!长大後重看「反而看不下去了?」 乡民叹:就让美好留在回忆里

应该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有很多作品都是当年超喜欢,长大後想回味却发现「怎会如此难看」,从此有了警惕,想重刷某部作品前,想了想还是决定「让它在我记忆中保留美好的模样吧」……

▲图/翻摄自PTT、B站,下同

日本轻小说《果然我的青春恋爱喜剧搞错了》简称《果青》,主角比企谷八幡是一个性格孤僻别扭、没有朋友的高中生,对那些享受青春的同学们抱持着「现充通通爆炸吧」的态度,却在因缘际会下与美少女们邂逅,发展出一段段青春故事。由於八幡对人际关系有着独特的见解,又被读者们称为「大老师」。

最近一名PTT网友就表示,最近心血来潮重刷《果青》动画,当年看的时候只出到第二季,囤着囤着就没追了,於是这次就想着一口气补完,没想到才看到二季中间就看不下去了,「以前看的时候觉得很好看,觉得主角很屌,很认同主角想法,现在看反而觉得男主很中二又别扭,中间剧情又超沉闷」。

原PO表示,其他类似的作品都能开心看完,但果青就是做不到,「果青原来是这麽沉重的作品吗」,也好奇大家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有些以前很喜欢,长大後重看反而看不下去的作品。

许多网友都很有共鸣:

「有些作品主角太屁,这种你长大了就很难看」
「大部分热血少年漫画」
「年纪比较大以後,会比较喜欢那种有明确信念的角色」
「现在不快转,很多都看不下去」
「超时空要塞7,现在看步调简直慢到怀疑人生,我还是乖乖听歌就好了」
「只有那种万年番,才能从小看到大都不腻,例如哆拉A梦」
「果青就青春期看才会有点跟着无病呻吟的感觉,过了那个时期就会觉得那种等级的想法很肤浅」
「以前还真的觉得大老师说的都对,现在只觉得无病呻吟」

「狗屁唠叨事的每一件事在那个时期都可能是大事件啊,但是的确世界那时也只有那麽大」
「啊不就30岁回头看18岁的自己觉得很屁,老了而已」
「我同意世界还单纯的时候看会有点共鸣,但是脱离之後就没办法接受当时视野狭小的自己了」
「停在记忆里美好的样子即可」
「也代表果青真的很成功带出那个年纪无聊的烦恼,不然怎麽会在那个年龄层这麽红,长大後又觉得尴尬」
「出社会後会觉得在高中谈生存很尬」
「草莓百分百现在回想起来让人觉得很尴尬」
「总之就是中二长大後再去看果青确实会觉得无病伸吟,但青春期其实就是这样啊XD」

遥想我刚入原耽坑时,曾废寝忘食看过一部超喜欢的作品,结果10年後再刷……呃呃呃雷到我头皮发麻!我当年怎麽看下去的!(阖上)从此把一些古早旧文封存了,就让他们维持我记忆里美好的样子吧……

via PTT…

一拳超人:龙卷以为埼玉喜欢自己

一拳超人期待已久的224话重制版终於来了,期待已久的龙卷和埼玉之间的战斗中正式打响,首先看一下初步的战斗剧情,跑到了开阔地点之後,龙卷可以放开手脚和埼玉战斗了,不过最终的战斗结果,还是挺真实和好玩的。

上来时给了路人剧情的描绘,注意这一家子,很重要,是本话的黄金绿叶和配角,原本他们是打算搬到A市防卫等级最高的怪人公寓的,不过他们并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而是用了35年房贷换来的安全。 而孩子还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还很兴奋能看到职业英雄。

埼玉这里和龙卷来了一波空震操作,知道龙卷开口喷埼玉,埼玉才突然停下

接着就是一记龙卷利用超能力的大回旋,然而有意思的是,不论龙卷怎麽攻击埼玉,埼玉就是不放手,抓的贼牢。 龙卷以为埼玉一直抓着自己的手不放,以为埼玉也喜欢自己,结果没想到埼玉一句,不想让龙卷再逃掉拆家,直接激怒了龙卷。

就算是到了现在,龙卷还没有意识到双方的实力差距,不过在防御力这一块,龙卷算是认可了埼玉了,觉得再增加点输出能力也不会让埼玉挂掉,所以果断追加的输出能力,一个脑瓜崩超能力弹飞埼玉。

然後就是带着众多碎石的龙卷风,不过埼玉一点伤害都没有受到,还感叹道,没想到还能做到这种程度,有点意思,这萝莉的刮痧的技术挺好。

现实舍不得买衣服「却愿意为角色买skin」 网叹:手游怎改变消费观念的?

常玩手游的人经常在不知不觉间,投入了不少钱,一位乡民就进行了对比,有些人舍不得买现实中一件几千块的衣服或鞋子,却愿意买游戏中的限定skin,「手游是如何改变人的消费观念的?」

有多少人曾经舍不得花钱买点卡,却在长大後不知不觉间,为手游砸下一笔又一笔的费用?就有一名网友在PTT发文,就他身边的观察,以及自己的切身之痛,觉得手游似乎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像是许多人不愿意花四、五百块的月费玩线上游戏,也不愿意花钱买一套1500元左右的3A大作,却愿意玩登入免费却一张限定角色数千元的手游;舍不得花几千块买现实中的衣服鞋子,却愿意在游戏中为角色买一个没有附加能力的新skin;舍不得花个三、四万升级电脑硬体,却花费数万元把人物和专武抽好抽满……

原PO每次课金完都有些後悔,「早知道把钱拿去买X090显示卡?或乾脆买几十套制作精良的3A大作?手游究竟是有什麽魔力,能让一个平日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的人,好像中毒似的,变得一单接着一单呢?」虽然这些钱不影响生活,但事後总觉得那些花费似乎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换言之就是「爽的时间太短暂了」。

课金在手游中也不保值,很多手游课了很多单,但卖帐号的行情售价却只有花费的一、二成不到,他玩好几款刚入坑时,一开始觉得顶多课个性价比高的小月卡,直到某个限定池出,「看一下论坛,什麽?超级人权卡!人手一只!还有人没几抽就中?必须抽!抽好抽满,囤的钻石不够,首储双倍来凑」……

许多网友都深有同感,觉得抽卡上头的原因也很简单:

「刷卡没感觉」
「钱是真的喷满快的,而且是不知不觉」
「心理学,人性的弱点」
「我也不知道为什麽,就是想要课」
「赌啊,10几年前课过枫之谷转蛋後就醒了」
「刷卡当下看不到数字,还可以从中赌博获得成就」
「花很多课金,会被当课长尊崇,还会被感谢让无课仔有游戏玩」
「赌博心态+对於刷掉多少钱缺乏实际感觉」
「你买东西当下就会估他价值,抽卡就是以小博大的心态」
「本来就是花钱买虚荣,你组一台4090,其他人不会在乎,没人会吹捧你啊」

「花钱买到东西,跟赌博靠机率不小心拿到东西,当然是後者」
「手游就设计成很简单就能得到快感啊,为了快感花钱不是很合理吗?不过手游那价格真的是随便定」
「赌场中奖的东西能拿出来,手游中奖的东西只能里面用」
「看抽上头的行为就知道这是赌瘾的行为了」
「手不离身的成瘾性,加上网路付款的便利性,造成的中毒现象」
「比较常见的冲动性消费心心里大概就是被社群影响,让你产生慾望,比方说每个人都在讲不抽不能玩,或者被一群人晒着晒着,就产生了自己也是那个可以无视表定机率的天选之人」
「这种冲动型购物大概就是从信用卡开始越来越常见,因为没有钱不见了的实感,而且过程很短」

我原本想说自己还算克制,就课个大小月卡、首储双倍,但仔细想想我平常买个上千元的东西都会考虑一番,就觉得果然还是有受影响啊……虽然周遭也有会为了一个角色课10单的朋友┑( ̄Д ̄)┍

via PTT…

《肌肉漫画家才能画肌肉漫画?》男女老少都是肌肉棒子的肌肉岛 作者要是瘦巴巴会不会很好笑?

图片来自:https://twitter.com/bisekai1/status/1591390316128800768

大家会不会认为漫画家在笔下的作品宣扬某种理念时,应该要亲自实践过,才比较有说服力呢?最近在日本漫画连载网站「JUMP+」展开连载的作品《肌肉岛》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岛屿,岛上的男女女全都练出一身超强的肌肉,认为世上唯有肌肉才是一切。於是就有日本网友吐槽,这名作者要是瘦巴巴的,岂不是很好笑吗?这句话传到了作者成田成哲耳里,他随即贴出自己练出一身肌肉的照片,证明自己的确有在实践漫画当中的理念啊!!!以下就跟着宅宅新闻一起踏入肌肉的世界吧~~

原汁原味的内容在这里

肌肉至上的世界「肌肉岛」

图片来自:https://shonenjumpplus.com/episode/316112896928935987

上个月中,这部名为《肌肉岛》(筋肉岛)的作品在日本漫画连载网站「JUMP+」展开连载了。

故事的舞台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岛屿,岛上几乎没有现代科技的影子,岛民们都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特别的是,岛民们对於肌肉有着相当坚定的信仰,认为肌肉不但代表着美,更代表了一切。因此不论男男女女,老人小孩,全都练出了一身超猛的肌肉。徒手搬树、杀熊都难不倒他们!

两位日本研究员踏上这座岛屿调查……

图片来自:https://shonenjumpplus.com/episode/316112896928935987

岛民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

图片来自:https://shonenjumpplus.com/episode/316112896928935987

所有岛民都是肌肉棒子!

图片来自:https://shonenjumpplus.com/episode/316112896928935987

图片来自:https://shonenjumpplus.com/episode/316112896928935987

研究员想要留在岛上,必需通过严苛的考验!

图片来自:https://shonenjumpplus.com/episode/316112896928935987

看到这些岛民不断宣扬肌肉就是美、肌肉就是正义的价值观,有一位日本网友就在连载页面留言说:

「这麽喜欢肌肉,要是作者自己瘦巴巴就好笑了。」

图片来自:https://twitter.com/bisekai1/status/1591390316128800768

结果这则留言被作者成田成哲看到,於是在推特回覆说:

「谢谢留言的网友们关心……《肌肉岛》的作者虽然还称不上多厉害,不过有继续在练喔……」

图片来自:https://twitter.com/bisekai1/status/1591390316128800768

成田老师贴出自己的照片

图片来自:https://twitter.com/bisekai1/status/1591390316128800768

成田成哲以照片证明自己也是有在重训,有在练肌肉的人!

日本网友们看了之後都说,虽然没有规定肌肉漫画的作者一定要是肌肉男,不过这样的确让读者感觉更有说服力了啊~~

作者证明自己也是「肌肉岛」的岛民!

图片来自:https://twitter.com/bisekai1/status/1590694680458846209

图片来自:https://twitter.com/bisekai1/status/1589273772959600640

图片来自:https://twitter.com/bisekai1/status/1591072331140845569

(゚∀ ゚)画异世界题材的漫画家都有到过异世界啦~~

漫画,漫画家,Twitter,推特,健身,肌肉,周刊少年Jump,重训

部分资料来自网路 ( @[email protected]ジャンプ+ )

【影评】《金融丑闻:揭发 Wirecard 诈欺案》:这间「大到不能倒」、「黑到倒不了」的「德国之光」企业,如何骗了全世界?

宾士、BMW、RIMOWA 行李箱、朗格表……这些品牌给人高贵尊荣的印象,它们都是德国原产的品牌,数十年来,它们共同形塑了德国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坚固定位。「德国原产」,变成了一种骄傲与一份信任。但也许正因为如此,「Wirecard 诈欺事件」才会震惊全球:一名金融时报记者,揭发了德国线上支付企业「威卡」(Wirecard) 幕後诈欺、洗钱、暴力跟踪与炒作的真相,很多人不敢相信这间市值曾超越德意志银行的「德国之光」,竟然诈骗超过 19 亿欧元,同时赔上了德国的名声。而网飞的《金融丑闻:揭发 Wirecard 诈欺案》(简称《金融丑闻》)尽管是一部纪录片,却将过程拍得有如一部金融惊悚电影……或者说,真相就是真的那麽惊悚与荒谬。

《金融丑闻:揭发 Wirecard 诈欺案》:威卡。

当你在网路购物购物,店家也许没有自行建置支付方案,这时一个独立的电子支付机构,就能同时解决双方的问题。威卡在 90 年代末期搭上了电子商务热潮的末班车,但它却没有随着泡沫破灭而结束,反倒加速前进。藉由提供电子支付功能,威卡顺利跳入了另一股新热门浪潮:金融科技。威卡不只是德国版的 Paypal,它还等同於「德国版 Facebook」与「阿尔卑斯山的 Apple」……是证明德国能在全球软体服务界有一席之地的光荣象徵,市值一度超越 200 亿欧元。直到 2014 年,一名金融时报英国记者丹麦克伦,在随意找寻企业诈欺题材时,无意中获得了关於威卡的线报……他越挖越深,却发现这间跨国线上支付企业并不单纯,而威胁、黑函与跟踪也找上了他,似乎有股黑暗势力要他闭嘴……

《金融丑闻:揭发 Wirecard 诈欺案》丹麦克伦。

威卡的 CEO 马库斯布朗 (Markus Braun)是一位非常有贾伯斯风范的领导者,他在记者会时给予大众睿智与充满远见的形象——他甚至经常穿着贾伯斯的招牌黑色高领毛衣亮相。布朗真的是再世贾伯斯吗?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可以为他作证,威卡的市值不断剧烈升高,使交易所在 2018 年将威卡列入德国 DAX 指数的成分股,象徵着德国最顶尖的业绩优秀企业之一;连德国总理出访中国时,都要向习近平推销自家的威卡服务;连日本软银都急着投资威卡高达九亿美金。《金融丑闻》精心分析这种荣耀背後的动力:德国产业已经有数十年缺乏新创动力,国家级企业多是传统类别的公司,在软体及金融科技等新创辈出的领域,德国已经缺席很久了。

《金融丑闻:揭发 Wirecard 诈欺案》马库斯布朗。

所以业务能够涵盖全球范围的线上支付服务威卡,成为了德国之光。但是威卡的问题,也因此被掩盖在国家荣耀的威望之下。记者麦克伦发现威卡的成长模式有点古怪,它不是藉由用户数的成长来提昇公司成长,而是藉由不断并购其他企业以达到成长……但麦克伦发现的不只如此,这些并购的细节数字对不起来,购买的许多企业本身也来路不明。与此同时,其他记者、卖空客等等也发觉了威卡不对劲的部份,但当他们继续调查,却开始接到程度不一的警告、贿赂暗示、甚至是人身安全的威胁。即便麦克伦代表的是全球重量级的财经媒体,他也被指控刻意放出对威卡不利的消息,想藉此控制威卡股价获利。

《金融丑闻:揭发 Wirecard 诈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