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4兆美元市值,关键在元宇宙?苹果AR眼镜研发秘史:并吞新创组王牌团队
若去看至今为止苹果推出的产品,就会发现苹果的产品都蕴含着这些产品哲学。这也意味着,重视完成度、细节、直观性及使用者经验,让苹果的产品跟其他公司的产品产生了区别性。就像iPod 和iPhone,在苹果的产品上市前,业界并没有所谓的「标准」。
通常都是要等苹果做出某个产品,那个产品才会变成业界的标准或范例,并出现其他企业纷纷模仿、该类型的产品在市场扩散开来的现象。苹果的产品之所以能这样,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上面提到的产品哲学。
为了达到近乎完美的完成度,用於产品的所有技术也都必须具备高完成度。各项技术之间不但要取得平衡,最低标准也都必须超越临界点。此外,使用者经验必须和新的设计进行最佳化,易用性也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水准,让用户能受到令人满意的经验。
数位音乐、智慧手机、智慧表,消费科技的领头羊
在苹果推出iPod 前,市面上早就已经有许多MP3。只是当时并没有像iPod 那样简单的滚轮操作介面和高度的易用性,也没有过能连到iTunes 听音乐的经验。iPod 上市後,整个数位音乐市场因为苹果而大翻盘。而在iPhone 问世後,智慧型手机市场的主导权全落到了iPhone 身上,这些都是众所皆知的事。
虽然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有传言说苹果将会抢先推出智慧型手表,但苹果是在Pebble Technology 最先推出智慧型手表、三星和其他企业的产品上市後过了好几年,才推出了Apple Watch。尽管如此,Apple Watch 凭藉着卓越的使用者经验和设计,以及顾客价值被最大化的苹果生态圈的力量,瞬间变成了智慧型手表市场的领头羊,其销量估计自2015 年上市後已超过了一亿台。
我们不难推断,为了推出新装置,苹果会在内部开发出具有完美的易用性和完成度的产品,而且如果未达到预期水准,绝不会发布新产品。
苹果的CEO 提姆.库克(Tim Cook)曾多次公开表示AR 市场极具潜力。他还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表示,扩增实境将丰富并改善使用者们之间的对话,并表示AR 不仅能用於游戏,还能被广泛用於健康、教育、零售领域。库克深信,AR 将在不久後的未来渗透至我们的生活,并为我们的整个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近来,有传言说苹果将在2022 年或2023 年左右推出AR 眼镜。
但正如前面提到的其他企业的试错案例,要开拓AR 眼镜市场困难重重。目前技术完成度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穿戴式装置在易用性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就算是苹果,若其继续采取目前的作风,要在两、三年内推出商用化产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苹果也知道这是一大挑战,因此就像之前制作iPod 和iPhone时一样,正为了创造这个市场的潜力,积极确保相关技术和解决方案。若仔细观察苹果至今为止收购的众多AR 企业,我们不难理解苹果想要的是什麽、期待的是什麽、想解决什麽问题。
吞下新创、延揽大咖,苹果逐步踏入元宇宙
2013 年,苹果以3 亿6000 万美元收购的第一家初创企业是以色列的PrimeSense。PrimeSense 成立於2005 年,是一家拥有3D 感测器技术的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随着其技术被应用於微软的「诞生计画」(Project Natal),也就是後来的「Kinect」,PrimeSense名声大噪。其开发的Capri 1.25 内建了超小型嵌入式3D 感测器和电脑视觉功能,其中介软体具有能进行各种追踪及手势辨识的函示库(library)。
Capri 1.25 会利用深度摄影机测量物体的距离、重新组合测得的数据,以即时获取空间资讯。这项技术是开发AR 时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技术。若仅靠现有的RGB 摄影机,处理量会过大,而且如果是在光线不足的地方或在室外强光下测量,会出现错误。因此,为了进行精准的测量,必须要有这项技术。
2015 年,苹果收购了一家位於瑞士苏黎世、负责《星际大战》中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的公司Faceshift,以及2003 年从福斯汽车独立出来的一家AR 软体公司Metaio。Metaio 不仅开发了AR 浏览器Juneio,还开发了适用於PC、网页、行动平台的SDK(软体开发套件)和Metaio Creator 等AR 创作工具。当时收购的技术和资产在开发苹果ARKit 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6 年,苹果收购了一家叫Emotient 的公司,其开发出了一种能扫描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并透过AI 分析出情绪状态或变化的解决方案。该技术被用於分析Google 眼镜上的相机拍摄到的脸部图像。同一时期,苹果还收购了一家曾参与Google 的Project Tango 的公司Flyby Media。Flyby Media 开发了一种只要用相机扫描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就能用数位物件标号(Labeling)或在数位空间分享的相机软体。
这些技术之後也都被ARKit 吸收并被加以应用,Flyby Media的员工则被分配到了苹果的AR / VR 开发部门,在苹果为元宇宙时代做准备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时,苹果正在积极扩大AR / VR 开发团队,因此以3D 使用者介面闻名的专家道格.鲍曼(Doug Bowman)、负责开发Amazon VR 平台的科迪. 怀特(Cody White)、Oculus 的尤里.彼得罗夫(Yury Petrov)、曾开发HoloLens 的阿维.巴.泽夫(Avi Bar-Zeev)等AR / VR 领域的专家纷纷加入了苹果团队。
2017 年,Apple 发布了扩增实境开发环境ARKit,同时积极寻找拥有头戴式装置硬体、要素相关技术的企业,全面燃起了要建立元宇宙生态系统的斗志,并在这个时期收购了Vrvana。
Vrvana 是一家位於加拿大多伦多的公司,其开发了一款正面搭载了600 万画素摄影机的MR 头戴式装置「Totem」。Totem 是一款延迟性极低,可以自然、快速切换VR 与AR 模式,并拥有独特概念的设备。它并不是让使用者透过透明的镜片看到物理情景,而是让内建的相机即时串流使用者眼前的现实物理空间,同时做出AR 效果。Vrvana开发出了具有MR 模式的头戴式装置,并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夥伴关系,扩大了业务。後来Vrvana 在资金上遇到困难时,苹果以3,000 万美元收购了这家公司。
1991 年於德国成立、长年来开发眼动追踪技术的SensoMotoric Instruments(简称SMI)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加入了苹果团队。SMI开发的瞳孔追踪技术与Google 收购的Eyefluence 拥有的类似,其技术被用於HTC Vive DVK。
延伸阅读:竹科人直接变苹果员工!苹果2017年买下的InVisage到底什麽来头?
为了开发出元宇宙的原始技术,苹果的收购战并没有就此结束。2017年,苹果收购了一家拥有图像感测器及量子点技术中一种叫「量子薄膜」技术的公司量宏科技(InVisage),以该公司的产品取代了原有的图像感测器。苹果还进一步开发了能改善低照度时的辨识能力并提升画质的解决方案,开启了未来能用於FaceID 或AR / VR设备的可能性。
2018 年,苹果收购了一家由全像科学家们於2012 年成立的公司Akonia Holographics。该公司开发了使用AR 镜片和LCoS 微显示器的波导管,拥有光学原始技术。苹果因此同时获得了200 多个IP,几乎得到了所有今後开发AR 设备时需要的核心技术。
2019年,苹果还收购了拥有全身动作捕捉技术(Full Body Motion Capture)的英国公司iKinema,以及拥有VR 广播解决方案且能以360 度立体影像转播体育赛事、音乐会、演唱会的公司NextVR。
苹果不仅正致力於取得与开发原始技术,还在一步步开发能够建立生态系统的应用技术和解决方案。
像这样,为了达到高技术完成度并创造出最佳的使用者经验,苹果绝不会轻易妥协,并且正在透过收购、投资、合作的方式,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在研发上,直到达到其想要的水准。虽然不晓得什麽时候会形成标准,但在形成一个完成度够高的标准前,苹果仍然会是AR 生态系统中位於最顶端的掠食者。
本文授权转载自《元宇宙:科技巨头争相投入、无限商机崛起,你准备好了吗?》P.155-P.160〈苹果收购多家AR 企业的原因〉
责任编辑:张庭銉